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阴谋论作为当下内地社会最主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未妨碍宿命论的流行。目前关于美国QE退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以财经评论员“牛刀”为代表,认为美国QE退出会导致美元升值、美元利率上升以及新兴市场资金外流,进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无可避免地引起金融风暴甚至经济崩溃。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有四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垫底,央行有足够力量维持币值稳定;而央行为刺激经济还会放水,在带动资产价格继续上涨的同时会吸引境外热钱持续流入,又进一步稳固了人民币升值预期。于是形成一种央行放水、资产价格上涨、热钱流入的“良性循环”。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美国QE退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从上月最后两天日本和中国内地股票市场的反应来看,两个国家的金融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显然是后一种理论的信徒。两家央行都扩大了放水的规模。日本央行希望实现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刺激经济;内地央行希望维持包括股市、房市、土地市场在内的一切资产市场的价格以保证不发生债务危机。中国与日本真是两个奇妙的国家,虽然彼此厌恶至极,但是又相似至极——不仅在对待各自历史的态度上,也在现实的金融政策上。只不过日本过去的市场表现恰恰让后一种宿命论漏出了破绽。每次伴随央行加大放水量,日本股市似乎都会抽搐般大涨一次,但是并没有形成预期中的“良性循环”,只是发生了日元汇率下跌这样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伴随日元贬值,出口、贸易顺差以至实体经济并没有改善,反而因为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许多小企业经营困难。日本经济因此更困难了。

美国QE退出本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反应。一切大事件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机遇。就内地而言,最大的问题是由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制约,需要在经济转型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将资源分配转移到更高层次的产业上来。这需要大量传统产业、过剩产能的淘汰,也应该伴随一些统计数字的下降,更需要资产价格的下降——服务业一直是受地产价格上涨影响程度最大的产业。几年前的决策者还在提“软着陆”,但那些统计指标稍一下降就只能听到“保增长”这样的词汇了。看来他们对于“软着陆”和经济转型只是叶公好龙。

如同当年的金融危机,美国QE退出本应是内地经济实现转型的一个契机。作为资源需求大国,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QE退出所导致的资源价格下跌本应为中国经济带来显著的成本降低,是一笔不菲的红利,也为转型提供了一个较宽松的环境。但是当初内地的刺激政策阻断了资源价格下跌的进程;同时由于流动性泛滥、境内资产价格暴涨,又鼓动了一干内地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资源价格的高点以高价收购了大量境外矿业资产,在境内投资形成了大量过剩产能。现在资源价格下跌对于中国反而是个问题了。

美国QE退出是一次减杠杆的过程,最好的应对策略也是随之降低杠杆和整体经济的负债水平。但这恰逢内地金融市场监管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改革开放之初成长起来的那些金融家和金融监管者们曾经经历过经济崩溃和个人生活的蹉跎无望,他们对于改革和市场经济给个人境遇带来的改变有直接的体验。他们对于市场有着一丝敬畏。比如他们一直审慎地对待不同市场之间的风险隔离,也对于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经营有着警惕。如今中国金融市场的隔离已经荡然无存,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经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深地卷入到证券市场中,而证券业因为打通了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藩篱开始了迅猛地加杠杆进程。非银行金融机构更像商业银行那样运用杠杆经营了。随着老一代金融家和监管者或锒铛入狱、或高升、或隐退,如今的中国金融高管和监管者们都是在平庸年代中在办公室政治中获胜的生存主义者,他们奉行机会主义和随遇而安的策略。他们可能在美国降低金融杠杆的过程中反而嗅到了继续放松甚至是放任的机会。

于是第一种宿命论观点实现的机会增加了。

 

(本文为应中国新闻社之邀为台湾《旺报》所作“美国QE退出”系列文章之二)

 

话题:



0

推荐

邹鸿鸣

邹鸿鸣

5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现就职于某金融机构;以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为主要研究方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