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目前中国无疑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实验,一场关于通货膨胀的实验。而实验品就是中国经济。

进入二季度以来,似乎中国的通货膨胀从官方数字上看是好了一些——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此前中国控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的结果。但是通货膨胀是否真的就高枕无忧了?只要CPI的数字下降了一些,就万事大吉了吗?事实上,通货膨胀之所以打击经济,特别是打击实体经济,就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通货膨胀环境下各种要素价格变动的速率是不均匀的,因而通货膨胀造成社会生产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比如以往一些有利可图的生产环节会因为成本升高而变得无利可图,一些产品价格升高导致市场需求下降。所以,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并不应该仅仅是CPI数字下降到3%或者2%这么简单,因为这仅仅意味着通货膨胀的速度下降了一些而已。而一定程度上的紧缩、让那些涨得太快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到合理范围,可能是让经济正常起来的必要条件。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当一个人已经预期到通货膨胀、预期到食物价格在较长时间内会上涨时,假如他又有足够的钱,他会购买什么东西来应对呢?他会买许多米饭、面包来储备起来吗?不会!因为这些商品不易保存、保质期短、保管费用更高。他一定会购买那些易保存、保质期长、保管费用低的商品。相对米饭和面包,他会更愿意保存大米和面粉;而相对于大米和面粉,他一定会更愿意保存稻谷和小麦;相对于稻谷和小麦,他肯定更愿意保存土地和肥料……同样,一个人预期到工业品价格长期上涨,他也应该不像上世纪80年代应对通货膨胀的中国人那样,去买一堆电扇、黑白电视存起来;他会买铜、铝、橡胶、原油这些原材料;而相对原料、商品,他会更愿意选择购买矿山。

所以,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一定是原料的价格先于产成品上涨、并且涨幅更高,而资产价格的上涨一定先于一般商品价格的上涨、并且涨幅更高。而直接生产消费品、特别是生产穷人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商,由于消费者同时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上升速度没那么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消费能力相对下降,生产消费品的企业的日子会最先不好过起来。

资产泡沫本质上就是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是通货膨胀的先兆。进入二季度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突然迅速回暖,成交量和价格均大幅回升。这已经说明,中国货币决策当局自一季度以来的“放水”已经开始产生效果了。这就预示着通货膨胀的新的一轮加速。而实体经济自然会越来越没有希望。于是,连中学生也猜到了,中国货币决策当局会继续“放水”——有人干脆就说,央行7月就会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8月就会降息。几乎所有人都认可这种猜测。这不仅是因为市场中每一个人都太了解中国货币决策当局的那点“保增长”的思维模式,而且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受了同样的粗鄙的“经济学”教育:经济不好了,多印钞票、政府乱花钱、制造通货膨胀,经济就会好起来;经济不好一定是因为印的钞票少了。只不过这种粗鄙的“经济学”永远解释不了为什么像当下的津巴布韦、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民国这样的高通货膨胀国家为什么不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

一个叫作默里·罗斯巴德的美国人写过一本书《美国大萧条》。他的观点迥异于那些关于经济危机的流传甚广的传说。他认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之所以持续那么长时间,正是缘于政府的干预,使得生产要素的价格总是不能回落到合理的水平,妨碍了经济复苏。而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以至其后的滞胀,也再一次验证了这个观点。今天我们所做的实验可能无非是再一次验证这一观点。但愿这一场经济危机之后,也有人能好好你总结一下,写一本《中国大萧条》。

 

(本文为应中国新闻社之邀为台湾《旺报》所作专稿)

话题:



0

推荐

邹鸿鸣

邹鸿鸣

5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现就职于某金融机构;以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为主要研究方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