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股票市场这一段时间以来的走势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市场终于在走向成熟。股票市场终于可以被看作经济的晴雨表,开始如实地反映实体经济的走向。而随着股票指数的下行,新股发行市盈率不断降低,大量依然在高价发行的股票一上市就跌破发行价,市场浓重的投机氛围终于有了被驱散的可能。在股票交易价格下跌的同时,投资者、也包括投机者都开始对风险敏感起来。那些既不考虑对投资者的责任、也不考虑社会责任的企业,不断被用脚投票。以银行股为例,适于炒作的小银行股票的市盈率曾经远高于大银行的。但是这一现象终于逆转过来——有些小银行虽然公布业绩宣称又比上年增长了40-50%,但是它的股票市盈率跌到比大银行还要低,却还没有看到股价止跌的迹象。这仅仅是因为这些小银行相对大银行更不愿意分红。今天,不断需要再融资来维持增长的银行业,它们的股价看来只能由分红率来决定了。吹牛不上税的日子终于也要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市场甚至开始表现出可以成为一个伟大市场的潜质——在一个伟大的市场中投资者会对自己的金钱、对自己所投资的企业足够严肃和谨慎,而企业的管理者会不得不对投资者和市场有足够的谦卑和敬畏。但是,自中国股票市场诞生以来,每当这个市场在走向成熟、走向理性之时,就会涌起一阵阵喧嚣,就会有闲不住的手,一次又一次掐断这个市场成长之路。

中国股票市场这两年的下跌,本是经济下行的一种正常反映。但是市场投机者们却幻想,哪怕在千百万人辛辛苦苦干实业也很难避免损失和破产的情况下,他们还要不劳而获地大赚特赚。他们也根本不愿意承认这样一种现实,就是中国股票市场从设立之初,由于过度的管制和准入限制,可投资的证券、投资工具种类和数量太少,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投资和投机资金,从一开始这个市场就是泡沫化的。尤其是前几年的股票市场更是加倍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泡沫。如今这个市场的泡沫开始收缩,收缩的结果是那些过度投机的人的资产在缩水。于是他们就不干了,就开始吵嚷着要“救市”,言下之意是不“救市”就给你好看。

在一个以阴谋论为主要分析方法的市场里,一直有一个传言,就是有一个黑暗而强大的利益集团绑架了这个市场和管理层,导致投资者源源不断地给这个集团“输血”、进而被彻底抽干。但是真实的情况更可能是,由于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各个群体的短视、懦弱和小算计,随便一些小群体、个别投机者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就可以成功胁迫这个市场,最终断了所有人的财路和生路。于是每当一些人投机失败、大嚷“救市”的时候,管理层也就控制不住他们的懦弱,伸出他们干瘪的、看得见的手去托市。而这种策略每逢中国的所谓“敏感时刻”往往还会奏效。而中国的“敏感时刻”又格外多,反正每隔五年的秋天和每年的春天就会敏感。于是我们就看到频繁的“救市”和“维稳”。中国股票市场的成长就一次又一次被“救市”和“维稳”所打断。

这一次,短时间的“救市”和“维稳”又奏效了。所以,有了上周五的大涨。更敏感的一些投机者当然周四就埋伏进去了。在中国股票市场设立之初,每当股市大跌、需要“救市”和“维稳”,会有证监会官员给大户、庄家们打电话,要求他们买股票。这无异于警察要求犯罪嫌疑人和黑社会来“维持”社会秩序。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了20年后的今天,在中国的主要监管者以市场化的理念闻名于世的情况下,竟然还会发生监管官员给公募、私募们开会、致电,明示和暗示他们买股票、不要卖股票,要求他们“寻找股市上涨的理由”,甚至干脆几个月人为地停止和减少发行新股,这确实太可悲了。

看来中国股票市场的成长之路一定会充满曲折和烦恼。

 

(本文为应中国新闻社之邀为台湾《旺报》所作专稿)

话题:



0

推荐

邹鸿鸣

邹鸿鸣

5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现就职于某金融机构;以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为主要研究方向。

文章